历史沿革
发布时间:2017-07-03
点击:11416次
[关闭本页]
  [打印本页]
作者:唐楷

      1949年3月,宿松全境解放。之前,县内仅有同善社办的一所红十字医院,有中西医生十余人。解放时,该院人员未离去,县民主政府接收后,暂停诊,数月后,又召回西医5人,县民主政府派了一位公职人员负责,组织成立县人民医院,院址在城西原同善社医院旧址,仅有8间房屋,无病房设备,只能看一般门诊。

     1950年上半年,安庆专署中心卫生院将1949年在宿松江堤搞医疗服务的6名医务人员调配宿松。他们是吕伯齐(队长)、刘受益(西医)、吴锡祺(中医)、洪昌海(西医)、余厚莹(助产士)、陈荣璋(药剂)。6月,经中共宿松县委研究决定,将原人民医院改组,成立县卫生所,吕伯齐任所长,此乃3344体育会员登录入口前身。1950年11月,卫生所更名卫生院,院址从城西迁至城内通德街,时有病床10张,房屋10间,5间在杨家祠堂(位于今人民会堂),做工作用房,另有5间房子在汪家祠堂,作职工住房。至年末县卫生院有职工12人,其中行政管理人员1人,医生5人,护士、助产士各1人,工勤人员4人,人员供给由安庆行署中心卫生院负责。

      1953年10月,县卫生院从杨家祠堂迁至通德街26号(原天主教堂)。2月,县委任命政治指导员1人。是年底,县卫生院有房屋20间,病床10张,工作人员29人,其中行政管理人员3人,勤杂人员3人,卫生技术人员23人。

     1957年1月,宿松县卫生院易名为宿松县医院,时有工作人员37人。

     1957年夏,县人民委员会拨款1万元,兴建门诊部。1958年3月,新门诊部建成(位于今孚玉镇卫生院),县医院中医门诊部由天主教堂移往新址。

    1966年至1968年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县医院受到冲击和影响,医院领导班子成员一度全部“靠边站”,由县委派出的工作组行使管理权,但仍维持原建制。

    1968年11月,县人民委员会卫生科、县医院、县血防站、县妇幼保健站、县防疫站、县医药公司六单位合并成立宿松县人民卫生防治院革命委员会,1969年12月撤销。1970年1月,县医院从人民卫生防治院革委会分出,成立3344体育会员登录入口革命委员会(简称县医院革委会)。

    1969年初,县革命委员会决定将原师范校舍划归县医院,县医院由通德街26号搬迁至今址。宿松师范于1956年建立1961年停办,有房屋200多间。

    1982年4月取消革命委员会,县人民医院革委会改称县人民医院。

    1985年医院门牌号定位人民中路139号,2011年改为人民中路93号。

    1991年6月5日,县编制委员会同意将县医院由公司级单位升格为副局级单位。

    1995年12月5日,安徽省卫生厅批准县医院为二级乙等医院。

    1996年9月,县医院“爱婴医院”经省市专家评估达标。

    2005年8月26号,县医院被定位安徽医科大学教学医院。

    2006年5月,由国家投资拨款180万元,建成建筑面积1340平方米的县医院千岭感染病区。2006年4月4日,县卫生局任命石进军兼任感染病区主任,孙良德兼任常务副主任。2010年千岭感染病区改称县医院千岭分院。2010年3月19日,县卫生局任命石进军兼任县医院千岭分院院长,孙良德兼任常务副院长。

    2010年12月7日,经省市专家组评审评定,安庆市卫生局批准,县医院被定位二级甲等医院。

    2011年,县医院已发展成为集医疗、预防、康复、保健、教学、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医院。时有员工637人,其中正高职称5人,副高职称25人,中级职称184人,拥有先进的诊疗设备200多台件。县医院把科技兴院作为促进发展的根本动力,秉承“以人为本,患者至上”的服务理念,向更高层次迈进。